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評析能力之養成

此次撰寫研究計畫碰到了些問題,與老師討論後亦成長不少,似乎也有點體會到老師所說的:會寫就會評析,評析的能力真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撰寫前言過程中不斷學習成長的。

此次遇到的問題是:相似的主題已有研究作過,怎麼辦?
→可針對過現之方法學或結論作評析,呈現此些不足可能的影響,可參考過去文獻之研究限制內容。但是評論之不足是要在自己的研究中可克服的問題。
例如:樣本數、樣本特性、樣本代表性、驗證再測信度之時間間隔、是否驗證在同一族群 (head-to -head comparison)等

某研究團隊(RCT專家)之心理計量特性驗證文章的主要問題:
1. 研究設計違背信度驗證的基本假設:其資料源自療效型研究之前後測結果,然而療效型研究之研究假設為個案於介入期間功能進步(進步程度大於常規復健),其設計為受試者於前後測之間接受密集復健訓練(5天/週,2小時/天)。此與信度驗證之假設相互矛盾(驗證信度時,研究者會假設再測之時間間隔內,受試者之欲評量特質未有改變)。

2. 樣本代表性不足:由於參與robot therapy之受試者須具部分自主動作,研究者僅篩選上肢功能為Brunnstrom Stage 3級以上的首次中風個案。如此將使得研究樣本之歧異性較小,研究結果無法概化至一般中風個案,也可能低估量表之信度與隨機測量誤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