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週之健康與疾病課程介紹壓力與調適反應。這讓我想到,接受OT的個案多為慢性損傷、退化性疾病、或嚴重影響生活功能之患者。這些個案在生病後,多需長期與疾病或失能共處。OT須協助他們瞭解自身的功能預後,面對自身疾病所帶來的生理、心理與社會壓力,並且克服因損傷所產生生活角色與活動之種種挑戰。
協助個案瞭解疾病之預後,及其對於生活功能之影響,可利於患者及早做心理與生活安排之準備,並可減少醫療資源之浪費,如: hospital shopping、重複領藥、作無效治療等。然而,是否愈早提供個案衛教愈有利於其功能恢復或生活適應呢?若病人尚在抵抗疾病之不適,或處理心理衝突之歷程(即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此時我們提供衛教之成效將大幅降低,且個案除了不願意接受衛教內容/事實外,可能會因聽了衛教內容而更感焦慮,使得免疫力下降而不利疾病恢復。如此一來,我們原出於善意,希望幫助個案及早做準備以減少焦慮,反而使個案將衛教時間、OT視為疾病以外之壓力源,如此將更不利於個案之壓力調適與功能恢復。
因此,除了個案動機、教育程度、衛教教材難易度外,衛教時機似乎是另一個影響衛教成效之因素,是我們日後當深思的議題。
Yes! Timing is a big factor!!
回覆刪除但因個別差異大(如個案背景及反應差異),除非長期/大量投入研究,否則不易掌握。
似乎研究僅能找出趨勢(可能於發病多久後提供衛教最合適或最有效),但由於個別差異大,必須仰賴治療師的觀察,並且願意花時間了解個案的主觀感受。
回覆刪除初期研究僅能獲得「趨勢」,持續研究即能漸進找出個別差異。
回覆刪除瞭解,所以重點是「長期投入」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