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32屆學會研討會心得

此次參與學會研討會的經驗與以往不同,主要任務為輔導臨床OT口頭報告。
連續2個月,每週2~2.5小時的教學與切磋目前暫告一段落。我發現教別人上台報告比自己要上台報告還難,除了每次討論的事前準備外(投影片),還要把概念與欲呈現的內容先融會貫通,再講出來到讓門外漢可以理解。此次與虹妗討論的內容包括:各種心理計量的概念、特點與差異、報告大綱之呈現邏輯、研究設計、統計的基礎概念、以及如何呈現研究結果與特點。有些習以為常的原則,我事前都覺得就是這樣阿,被問到之後才會去思考「為什麼要這樣」,經過這些教與學的過程,除了讓我再次複習一些統計概念外,也讓我可以有機會更深一層地思考why,而不僅停留在What或how。
研討會當天更令我們感到驚喜,意外地很多人對於我們分析的量表很感興趣。許多臨床工作者於中場休息時,紛紛對我和虹妗提出他們對於量表後續修改與驗證之建議,這些學術交流也激發出一些未來撰寫研究計畫之主題(有機會合作的話)。由此可見人際互動/社交功能在精神 OT臨床極迫切需要。
雖然這次準備報告的過程很花時間與心力,但看到虹妗可以獨當一面地在台上報告完整個研究,且事後亦接收到許多聽眾的回饋,頓時產生許多成就感,也覺得辛苦很值得!謝謝老師提供這次讓我發揮與切磋的機會:)

4 則留言:

  1. 對初學者的教學,教導者能否「深入淺出」,學習者的「態度」,二者最是關鍵。

    教導者欲深入淺出,需要掌握 why 層級之知識,且能融會貫通,多元概化(舉出初學者相關/能夠理解的例子)。。。 「深入淺出」、「善譬」非常值得的挑戰!!

    回覆刪除
  2. 有聽到不錯的演講嗎?或認識一些有實力的學者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有趣聽汪副教授的經驗分享,談了許多研究初始時之心酸血淚史,包括:研究經費不足/被砍,人力不足而須自行收案,研究主題難以確定,以及升等壓力等。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