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健保署為建立病人急性期後因失能所需之新照護模式,優先選擇共病及跨科較多、較複雜,人數亦多之腦中風疾病試辦「提升急性後期照護品質試辦計畫」。
目的:1. to provide continuous care: 在腦中風病人急性期後因失能,在復健治療黃金期內,依個別失能程度,透過一連串復健相關整合式照護服務,促進病人能較快速恢復或改善失能程度,進而恢復功能自主與健康,提升獨立生活能力。2. to lower costs: 減少重複往返住院,可大幅減輕對醫療體系、家庭及社會照顧之負擔。
內容:1. 收案對象:急性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後一個月內)病人,醫療狀況穩定,輕度至中重度功能障礙,及經醫療團隊判斷,具積極復健潛能之腦中風病人。2. 照護時間:急性期後失能之復健黃金治療期密集的復健治療約6到12週。
又是個新戰場,但OT要如何區隔急性、亞急性、急性後照護以及慢性照護呢?由於介入時間相近,而中風恢復慢,服務內容勢必重疊性高。我認為若要區隔,或許是我們必須強調不同時期的「轉銜計畫」,並於不同時期提供個案適當的OTK/SK衛教,使其瞭解各時間之復健潛能,以及於不同復健階段之與目標應有所調整,以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
2013/12/1 將於榮總舉辦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termediate Care",或許是個讓我們開開眼界的研討會。
2013/12/1 將於榮總舉辦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termediate Care",或許是個讓我們開開眼界的研討會。
臨床人員難以選擇「戰場」,只是被動/被推上戰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