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如何提供以個案為中心之衛教?

  今天的「健康與疾病之調適」課程為探討健康與疾病的概念,而在本週的reading文章中,Tripp‐Reimer T. (1984)提出了主觀 (emic)與客觀 (ethic)健康之四象限(圖)。雖此模式未能完整考量到文化社會、個人特質、角色等影響健康之因素,但位於第二、四象限之個案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這些個案之客觀與主觀健康不符,且此族群並非我們常在醫療機構所能遇見或處理,因此,如何介入成為我們花了許多課堂時間討論之議題。


  而與我們研究較相關的,屬位於第四象限之個案。他們於客觀測量上有病,但卻主觀感覺良好。例如精神疾病患者無病識感,高血壓患者自覺飲食習慣良好,或之前收案時,中風患者於SIMS訪談中表示自覺功能良好等。這些患者應提供衛教,使其瞭解疾病之後果或嚴重性,以減少個案於客觀與主觀健康之落差。然而目前多數關於衛教之文獻皆表示衛教成效不彰,可能原因有二:一、醫療專業人員提供之衛教資訊並非個案所需或認為重要的,以致醫療人員「強迫」個案接受衛教資訊。二、改變人的信念進而改變其行為非常困難,須找到足以令個案改變之誘因/動機。
  而上述第一個影響衛教成效之原因,令我不禁開始思考,未來發展衛教教材時,應如何執行以個案為中心之理念,提供個別個案所需的衛教資訊,而非僅依據題庫測驗結果提供教材。因根據測驗結果提供個案較不理解之層面的教材,仍是我們「自認為」個案必須理解的資訊,但可能並非個案真的想知道,也可能個案不理解該資訊對其生活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下課後與姿誼討論目前發展OTK之經驗。她的作法是先去瞭解專家與個案認為重要之層面,將二者皆認為重要之題目/教材列為基礎知識題,而專家認為重要但個案認為較不重要之題目/教材則列為進階知識題,之後再依據測驗結果提供相應之教材。
  而我的疑慮是,題庫與教材發展完成,實際應用於臨床上時,應如何提供個別個案所不足且其所需之知識? 因臨床要面對的是單一個案,而非做研究所面對的個案族群。例如:「OT治療媒介」一題為發展問卷與教材階段,專家與「當時收案對象」皆認為重要之主題。然而於臨床使用時,某個案不瞭解 「OT治療媒介」 ,但他可能認為不重要,反正治療師說什麼他就做什麼,不瞭解 「OT治療媒介」 似乎對其治療或疾病並未有太大的影響。此時,我們是否仍應提供此方面資訊呢?提供:個案不會仔細閱讀或記住,以致衛教成效不彰;不提供:個案可能於測驗時未完全瞭解此資訊之重要性,因而未列為重要,錯失瞭解此方面資訊之機會。

3 則留言:

  1. 這受到 health literacy 影響
    Access/Understand/Appraise/Apply 等4種能力
    衛教之後,個案的需求應會改變。
    這是互動的過程。。。讓您慢慢研究,以徹底提升個案功能與治療成效。

    回覆刪除
  2. 是個漫長的介入過程...
    但臨床上應該會有許多個案從understand之後就中斷了,我們好像僅能努力做到access→understand的過程,至於後續過程,需要帶個案自己想通或找到值得個案做改變的動機。

    回覆刪除
  3. 研究的目的就是發現「關鍵問題」「逐步解決」之
    依賴 熱血青年 的投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