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申請科技部補助出國從事博後研究之經歷與面試問題

說實話,打從一開始我並不想申請,也沒想過要出國工作。或許是沒自信,或許是抱負不夠,又或許是害怕踏出舒適圈吧。老師打從一兩年前就開始問我們未來畢業後的規畫,提醒我們要開始準備申請出國的資料。但每當老師問起我們未來的規畫時,我們都是使用拖字訣。後來乾脆找個冠冕堂皇理由:等通過英文檢定(博士畢業門檻之一,也是申請博後補助的條件之一)再說。不過為了畢業,我也不能一直拖著不去考英文,最終下定決心,報考今年5月中的FLPT檢定。密集地準備了將近3個月,幾乎每天在系館加班完回家後都得練習聽說讀寫。好在博士班這幾年的閱讀與寫作訓練、與Lynn的聽力與口說訓練,讓我的英文底子總算有點提升。

6月中取得英文考試成績單,幸運地考得還不錯,通過了博士畢業與博後補助的門檻。但這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消息啊!喜是我終於可以暫時不用一直去考英文,而且可以畢業了。憂則是我答應過老師的承諾,我得開始面對現實準備申請出國做博後了。

從6月中面對現實後,我們便開始如火如荼地一間間學校、一個個教授開始找可能出國當博後的研究室。我們先列出相關學門排名前30的學校,一間間找尋相關科系,再一個個瀏覽各科系教授的研究專長與研究成果。請老師給建議篩選較適合的教授後,我們就開始寄信撒網,靜靜等待回音(等待過程真的很令人焦躁)。很幸運地,在寄出詢問信函不久後便收到Prof. Butow同意讓我去她那邊學習的好消息。

由於開始準備計畫書的時間有點晚,最後在潛能全開、老師緊急救援秒速給計畫書的建議與推薦信、助理先幫我們收案的狀況下,2週內全心全力地完成計畫書。這次預計執行的研究計畫主題是:提升中風病人主動參與醫病共享決策。

接下來又很幸運地在10/12晚上收到通過書面審查、進入面試資格的通知。在不斷修改報告投影片,背了幾十次的講稿,來回演練可能的答詢問題後,今天下午終於來到這令人屏息的科技部面試啦...

面試前5分鐘用英文簡述個人簡歷、研究計畫與生涯發展規畫(沒錯,時間這麼短但得塞這麼多東西,且時間到立刻停止報告,完全沒有忘詞時間)。接著就是15分鐘的答詢時間,共有5位審查委員,其中3位用英文詢問,所以我也用英文作答,另外2位用中文詢問,我就用中文回答。答詢問題各個切中要害、針針見血,完全只能在有限時間內想到什麼就答什麼了。

答詢問題彙整如下,希望未來有志想出國的同學、學長姐、學弟妹用得上,也希望對於我們研究團隊未來在SDM的發展上能有一些幫助。
  1. 妳如何確認妳明年可以畢業?
  2. 妳的計畫書中提到第一年要作文獻回顧與臨床調查,這是否有需要,對方沒有既有的資源可協助妳嗎?
  3. 妳為何作在中風族群?
  4. 妳預期中風病人參與SDM會看到什麼效果呢?
  5. 病人真的有辦法理解治療而作出決定嗎?
  6. 台灣的健保制度有辦法實行SDM嗎?
  7. 萬一病人並不想作決策,妳要如何介入?
  8. 台灣目前SDM的發展狀況為何?
  9. 這個主題一定要出國才能做嗎?不能看文獻就在台灣執行看看嗎?
  10. 很多國家都發展SDM很有經驗了,為什麼是去澳洲?台灣的健保制度較接近英國,為什麼不是去英國?
  11. 身為OT,妳去學到的會有別於其它專業去學嗎?例如PT、醫師、護理
  12. 妳覺得妳的專業背景是最適合去國外學習SDM的嗎?
  13. 目前世界普遍常用的SDM成效指標是什麼?
謝謝老師不斷逼我們脫離舒適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趁年輕就該勇於去挑戰更好的環境與機會。雖然我目前還沒很能完全敞開胸懷地去面對未來,但在半推半就下,我還是走到了這步。接下來就盡人事聽天命了吧,希望11月底能再幸運地接到好消息:)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科技部計畫初步構想

1. 發展電腦化多媒體工作社交技巧介入素材
目前構想為:素材可供個案自學的模式,內容搭配目前正在發展的測驗。治療師完成測驗後,系統可自動彙整個案有問題的社交情境/技巧,並帶出學習素材。

構想緣由:期望能藉助電腦化的優勢,將測驗與訓練沒藉整合。此外,透過多媒體素材,讓個案可自行觀看社交重點提示、角色扮演影片學習示範的楷模等。



2. 發展社交/人際問題解決能力 (social/interpersonal problem solving) 電腦適性測驗
目前構想:測驗將包含感知社交情境中的問題 (problem definition & formulation)、形成問題解決策略 (generation of alternative solutions)、決定策略 (decision making)、執行策略 (solution implementation & verification)等面向之技巧。

構想緣由:在測驗個案的社交技巧時,常會覺得他們的回答很怪,但我們目前並無法去深入剖析他們在型呈這樣的回答內容時,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因此除了目前正在發展的performance-based社交技巧測驗,我還想再發展能更深入瞭解個案之社交問題解決歷程的測驗。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畢業前主要任務及學習規劃_10/2更新

任務種類
任務內容
預計完成日期
博論
臨床施測題庫(松德收案)
2018/1/28

Rasch分析、選題建立Multistage testing
2018/2/4

設計、建置施測平台
2018/2/25
(請工程師4月底口試前完成)

撰寫學位論文初稿
2018/4/1

學位論文初稿修改
2018/4/15

學位考試
2018/5/4
計畫書撰寫
科技部研究計畫:主題尚未確認
2017/11/30(初稿)
稿件撰寫
PASSBBS於嚴重平衡損傷中風個案之反應性比較
2017/10/31(初稿)

HLS-EU-Q CAT模擬分析
2017/12/31(初稿)

比較FMSTREAM之上下肢動作量表的團體與個體層級反應性
依陳怡妙之進度
資料分析
周佳燁的衛福部IADL資料之RaschDIF分析
依周佳燁之進度

周佳燁QOL資料之Rasch分析
雜事
桃療(已通過)凱旋(已繳交)、台大、八里IRB
待張治療師補充IRB訓練證明

中風PRO電子病歷
學習規劃
Higher-order IRT概念文獻閱讀


SDM文獻閱讀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HLS-EU-Q_Rasch分析稿件投稿歷程

這個月初有一篇稿件 "Evaluating the European Health Literacy Survey Questionnair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latent trait analysis using Rasch modeling" 終於被 The Patient 期刊接受了!

這篇稿件應屬我的學術生涯中,投稿歷程最痛苦的一篇了吧!(雖然我的學術生涯還很短XD)痛苦到我第一次數度萌生撤稿的念頭。

這篇稿件投稿過程歷時近2年的時間(2015/10/19投稿第1本期刊),總共投了11本,且第11本還與超級專業又嚴謹(刁鑽)的審查者來回修改了4回!Response letter的長度從第一次的41頁,第二次的26頁,第三次的17頁,一直到最後一次的15頁,每每都是精闢又核心的修改建議,讓我對於Rasch分析的概念與資料分析方法有更深刻的認識。

這篇論文的修改,真的是讓我遇到高手中的高手了!這個審查者讓我又愛又恨,愛他的無私教導,感謝他每次都看超快又給了一堆具建設性的建議。很多建議都是我們研究室內原本所不知道的概念或方法。恨他讓我每次看完審查意見後都不知所措地痛苦掙扎,每個建議幾乎都必須整篇從頭到尾大改寫,每次改完都是紅通通的一篇,一副紅字才是原稿的樣子XD

感謝共同作者們給我的支持和協助,尤其是承德的技術指導以及謝老師的稿件修改建議,讓我能堅持下去沒有真的放棄:)也謝謝這位審查者帶給我的痛苦與成長!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EFRR2017與會心得

5月底我赴英國參加第 14 屆歐洲復健研究論壇會議 (14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Forum for Research in Rehabilitation),這次的與會經驗讓我對於歐洲與臺灣之研究文化差異有些省思。我發現歐洲與臺灣會議之研究重點以及與會者之特質皆有所落差。

首先,歐洲國家復健領域之研究多為質性研究。可能因其較著重於「以病人為中心」之理念,故其研究之構想亦著重於探討與分析病人或醫療人員對於復健相關議題之感受與想法。但質性研究之樣本數無法太多或有代表性,且研究結果較難客觀與大量累積。然而國內復健領域之研究類型與美國較相似,其著重於量性研究,如:心理計量、療效驗證與相關因素之探討等。這些量性研究之結果解讀較為客觀且較容易大量累積。這次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其實我們的研究方法學真的很強!完全不輸、甚至更甚歐洲國家的多數復健領域學者,這讓我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

再者,歐洲國家之學者皆對於各類研究抱持著高度的興趣,樂於與海報發表者交流研究構想或臨床經驗。且海報發表者無論研究成果之規模大小或優劣,都會很有自信主動找路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藉以徵求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參與,或是相關的研究建議。然而,國內學者似乎較少參觀海報或與海報發表者進行學術交流。且海報發表者亦對於自己的研究內容較缺乏自信,常認為研究主題不夠吸引人或研究設計得不夠完善而羞於展示,甚至暗自祈禱不要有人來看海報就不會發現我們的問題/弱點了。

此次會議最特別的經驗是:我們遇到一位主辦單位的專家之一,他對於我們的研究主題很感興趣(他號稱自己是Rasch的粉絲),並利用社群平台之網路直播方式,讓我們及時與世界各地的學者介紹我們的研究並進行交流 (黃怡靜的直播影片林恭宏的直播影片合照)。雖然當時沒有太多觀眾即時留言問問題,不過還是夠緊張的了。這是目前參加研討會第一次遇到的全新體驗,我相信透過社群網站會是未來的學術交流趨勢,此媒介可跨越國家與時間之限制,讓志同道合的學者們不一定要親臨會場,也能如置身會場般與各方學者作學術交流。

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博論進度規畫與任務進度_20170124更新

博論任務進度規畫_20161004更新

以上為保守估計(忽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突發阻礙),目前看起來,可能做完信度研究,時間就差不多該畢業了...反應性研究應該是來不及完成了


目前任務進度_20170124更新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BBS-3P & PASS-3P responsesiveness稿件修改討論議題

1. 比較方式:調整為各組先比("BBS vs. BBS-3P vs. SFBBS" & "PASS vs. PASS-3P vs. SFPASS"),再比組間較優者。
原架構以BBS-3P & PASS-3P為主,將3P scales與所有原版和短版量表作比較。但目前前言論述難以凸顯為何須強調3P scales,畢竟這不是有名的工具,且我們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支持3P scales優於原版且可取代原版。

2.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是否呈現significant improvement即可?
目前呈現significant improvement, non-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nd no change/ deterioration三組,但在報告與討論結果時,我們似乎只用得到significant improvement的數據。

總結上述兩點議題,將主要結果之table (Table 2) 變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