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AAHLS分析結果與討論紀錄

Ÿ   Purpose: to examine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All Aspects of Health Literacy Scale (AAHLS)
Ÿ   Measure: The AAHLS comprises 13 items covering 3 subdomains: functional HL, communicative HL, and critical HL.
Ÿ   Data: 病人與家屬的data合併分析 (n=139)所得結果較僅分析病人的data (n=107)好,故以下呈現病人與家屬的data分析結果
Ÿ   Data analysis and critical values:
1.         CFA: χ2/df=2, RMSEA=0.06, CFI=0.95, SRMR=0.08
2.        Rasch (PCM) analysis: infit and outfit MNSQ = 0.6-1.4
3.        Mokken scaling: Hi ≥ 0.3, scale H ≥ 0.5
method
unidimension
three dimension
CFA
Ÿ initial model:
χ2=221.28
df=65
χ2/df=3.40
RMSEA=0.13
CFI=0.73
SRMR=0.09
Poor model fit!
Ÿ 刪除factor loading <0.55題(第1-31113題):
χ2=121.64
df=20
χ2/df=6.08
RMSEA=0.19
CFI=0.80
SRMR=0.08
Poorer model fit!
Ÿ initial model:
χ2=117.24
df=62
χ2/df=1.89
RMSEA=0.08
CFI=0.90
SRMR=0.07
Problems:第1題的error variance為負值,不合理,代表model有問題;若刪除第1題,換第2題的error variance為負值,然若同時刪除第12題,functional HL subdomain僅剩一題,無法以CFA分析 (model unidentified)。故刪除functional HL subdomain重新分析
Ÿ functional HL subdomain deleted:
χ2=70.20
df=34
χ2/df=2.06
RMSEA=0.09
CFI=0.93
SRMR=0.06
RMSEA value was quite large, indicating inadequate fit, although the values of the other indices were acceptable.
Ÿ 刪除factor loading <0.52題(第1113題):
χ2=58.65
df=19
χ2/df=3.09
RMSEA=0.12
CFI=0.92
SRMR=0.06
poorer model fit!
Rasch
5 misfit items were deleted (items 1-3, 11, 13):
PCA 85.5%
Rasch reliability=0.77
3 misfit items were deleted (items 10, 11, 13):
Rasch reliability:
functional HL=0.45
communicative HL=0.80
critical HL=0.82
Mokken
刪除5Hi < 0.3的題目(items 1-3, 11, 13):
scale H=0.55
Reliability RHO= 0.89


後續論文撰寫計畫:分析結果不佳,若寫成論文,文章難以凸顯重點,發表機會不高。此外,樣本數不夠大,無法有力拒絕此工具之建構效度不佳。故資料暫擱置,留待日後發展測驗時之參考。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回覆response letter之歷練

此次"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稿件的 response letter 時,reviewer問到以下兩個較艱澀的問題,且我們並無法從既有的"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文獻中找到答案...

1. 我們參考Hobart文獻計算SC,作為individual-level indices。原計算公式為前後測Rasch分數之差異除以每個人前後測的SE,而前後測的SE為SEdiff = [(SE discharge location)2 + (SE admission location)2]。然而reviewer認為前後測為paired data,計算SEdiff 應扣除前後測分數的共變。
一開始看到reviewer的建議時,也認為他說的有道理,照做即可。沒想到重新計算後才發現問題:(1)共變為group-level的數據,我們無法取得每個人前後測分數的共變;(2)因為SE很小,共變數相對大很多,所以根號內數值會是負值。也就是說,扣除前後測分數的共變可能不合理。但我必須找出證據反駁,因此我回歸到SE的基礎概念去思考如何計算才是合理的。這讓我想到其實SEdiff 的概念很像MDC (minial detectable change)、SRD (smallest real di€erence)或RCI (reliable change index),而上述三者計算公式中僅考量 √2 *SEM,或許找出原始文獻關於這些公式推導的理由,我就可以回答reviewer的問題了。因此最終我是以信度的概念來解釋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的指標:個案能力(True score)不變為驗證信度之基礎假設,故前後測觀察分數的變異皆僅由測量誤差造成。而測量誤差為獨立的隨機變項,共變為0。因此在計算SEdiff 時,我們不需要考量前後測分數的共變。SEdiff公式推導如下: 
Admission location=True score + measurement error admission        (formula 1)
Discharge location=True score + measurement error discharge        (formula 2)
(SEdiff)2 = Variance (Discharge location- Admission location)
= Variance (True score + measurement error discharge -True score + measurement error admission)
= Variance (measurement error discharge) + Variance (measurement error admission) - 2Covariance (measurement error discharge, measurement error admission)
= (SE discharge location)2 + (SE admission location)2 
0
= (SE discharge location)2 + (SE admission location)2        (formula 3)
SEdiff = [(SE discharge location)2 + (SE admission location)2]      (formula 4)

2. reviewer建議我們補充group-levelindividual-levelexternal responsiveness
關於這題的回覆方式我們掙扎了很久,由於是使用過去已發表文章之資料,該文章已清楚交代使用的工具除了STREAM外,還有BI,所以我們不能耍賴假裝我們沒評,勢必需要補充相關資訊。然而困難之處在於individual-levelexternal responsiveness定義我們還摸不清,要如何應用group-level external responsiveness的概念到individual-level,又能凸顯STREAM-27individual-level external responsiveness之優勢?過程中我們嘗試了多種可能的分析方式,包括:
(1) paired t檢定STREAM-15STREAM-27兩工具偵測出有顯著進步者之平均BI改變量是否有差異。但由於STREAM-27較敏感,所以可能求得BI平均改變量反而較STREAM-15少,我們難以說服讀者STREAM-27反應性較好,因為BI改變量較少,與一般邏輯不符。
(2)沿用group-level之計算方式,檢驗兩工具SCBI change scores間的關係,然而此分析方式是group-level的分析方式,且結果無法凸顯STREAM-27individual-level external responsiveness之優勢(因為BI計分較粗略,故反而與STREAM-15之相關較高)。
(3)individual-level之分析方式,將STREAM變化量與BI變化量各分為三組,計算STREAM各組(顯著進步、不顯著進步、無變化或退步)與BI各組(進步MCID、進步<MCID、無變化或退步)之人數。但問題是要採用什麼指標較合適?若看分組一致性(如:STREAM為顯著進步,BI亦為進步MCID),那結果如同相關分析結果STREAM-15之一致性較佳(因為STREAM-15BI都較粗略)。若引用external responsiveness最原始的定義,去分析STREAM偵測出有顯著進步者中,BI也有顯著進步的比例。則結果亦無法凸顯STREAM-27之優勢,因為STREAM-27較敏感,可偵測出較多人有顯著進步(分母較大,比例較小)。最終我們選用計算所有樣本中,STREAM有顯著進步,且BI 進步程度超過MCID之人數與比例,作為驗證individual-level external responsiveness的指標。

感謝過程中,老師、林恭宏和業太多次不厭其煩地聽我說明我的想法之合理性,並給我許多具體的建議 ❣❣❣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HL研究進展討論紀錄

進行中研究

  • HLS-EU-47(歐盟47題問卷)研究:

一、 資料收集進度
1. 收案地點:北醫三院、義大醫院、澄清醫院(呂老師)、台大(謝老師)、彰濱(呂老師),未來可考慮奇美醫院可行性
2. 收案人數:
北醫三院 前測約97人+義大醫院 前測約40人
北醫三院 後測約77人+義大醫院 後測約30人

二、 資料收集困難
1. 問一個中風病人需要花的時間蠻多的,通常大於30分的時間
2. 符合MMSE>22人數較少收案助理是兼任工讀生,目前專責監督機制。

三、 後續稿件寫作
1. 北醫和義大raw data的merge和clean,可以開始心理計量分析:CFA analysis, test-retest reliability, internal consistency, discriminate validity, convergent validity
※ 前測繼續收案:unidimension至少200人,multidimension至少300~500人。後測可停止收案。
※ 查HLS-EU心理計量特性文章與結果,以瞭解可分析的主題。


  • CAT-HEALER研究

一、 資料收集進度
目前進度:11/25完成第二階段認知訪談
進度規畫:12月中完成問卷修改;12月中至1月底於台大&雙和醫院進行第三(最後)階段認知訪談;2月中修改完成最終版題庫,請工程師把題庫變成電腦版;3月底多中心收集資料(300位病人與300位家屬),以利模擬分析。

二、 資料收集困難
未來收案單位與人力?台大、北醫三院、台北醫院
※ 待雅玲彙整完成,下週約時間與謝老師、侯醫師、雅玲約時間一起討論題目



已完成之研究

  • AAHLS (n=94)

評估工具:AAHLS、MMSE、輔具使用情況調查
後續稿件寫作:Psychometric testing of the All Aspects of Health Literacy Scale in patients receiving stroke rehabilitation
1. discriminative validity (教育程度, p=0.001;年齡, p=0.19)
2. adequat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0.76,分量表:-0.14, 0.66, 0.77).
3. insufficient factorial validity:chi-square/df=112.60/62=1.82;RMSEA=0.09;CFI=0.88;SRMR=0.09;AGFI=0.80
※ 加入家屬的資料,以CFA分析
1. 各subscale是否為單向度,整體是否為單向度
2. 不同scoring方法分析分別看看
3. 以CFA或Mokken刪題
※ 若AAHLS有潛力,可考慮與HLS-EU-47一起繼續收案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HL風也吹到PROMIS了

https://www.regonline.com/builder/site/default.aspx?EventID=1624456

在2015年由PHO (PROMIS Health Organization)舉辦的研討會中,竟有特別標明一個關於health literacy的主題:
2.  Clinical Practice Theme
Examining how best to take into account literacy, health literacy, and numeracy of patients, parents, and other respondents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20141028寫作課紀錄

I.       寫作通則
A.     段落鋪陳
1.       段落結構應為top-down,主題句宜明確說明該段落欲陳述之內容。主題句介紹該段欲呈現之內容時,可運用策略選擇僅下列二種撰寫方式:(1) 主題句簡短提及該段欲說明的主角,於內文中開始說明,最後再總結該主角的特點。(2) 主題句精簡地總結該段欲呈現的內容,再於段落內文中補充說明。若是較新穎的評估工具或概念,建議採用第二種撰寫方式,使讀者可較快被吸引與瞭解。
2.      section之段落架構應一致或連貫。例如:研究目的有二:發展與驗證,則方法、結果與討論之架構皆須與研究目的連貫,分為發展與驗證二大段。同一section中,分段方法亦須一致,否則易造成讀者混淆。例如:文章中以群集與變項將資料作分組,作者應選擇較重要之分組方式,統一以群集或變項分段。
3.      篇幅與重要性相關,較不重要的工具介紹盡量縮短撰寫篇幅,以避免失焦。
B.     段落結構
1.       次標題或段落大綱應與內文重點相符。
2.      段落之篇幅以6~8個句子或10行為標準。
3.      若列點太多項,作者應結構化彙整。列點若超過5點,則讀者則不易理解或記住。彙整方式有三:(1) 分類陳述;(2) 僅列出幾項重要且常見的;(3) 以表格呈現。
4.      敘述性段落應分階層撰寫,例如:大標題、副標題、次標題等。使讀者可快速掌握大重點,對於細節有興趣者亦可深入瞭解。
C.     句型
1.       科學論文寫作之原則為宜精簡、直接,讀者僅解讀字面涵義,不猜測作者字裡行間隱含的語意。
2.      主題句宜凸顯概念之重要性/評估工具之優點,然語氣之拿捏宜謹慎,勿說得太滿或太過保留。
3.      為加強論述,詞句的呈現方式可考慮運用以下三策略:(1) 將最具特色的或最重要的賣點於主題句中即呈現。(2) 使用較強烈/肯定的語氣與字眼。(3) /反論述特定概念或工具之臨床與學術價值。
4.      多使用主動句,以避免被動句中主詞太長不易閱讀的問題。
5.      句子盡量避免超過2行,若欲表達之詞彙較繁複,仍須想辦法斷句。
D.     字詞
1.       主詞盡量精簡,重要的主詞宜置於句首。
2.      專有名詞
a.      文中專有名詞宜統一。例如:相關與差異雖為一體兩面,但作者應選定某一立場,並於全文中統一使用該詞彙或敘述。若專有名詞較長不易閱讀,可以縮寫取代或加註引號。
b.      專有名詞宜使用特殊的標點符號標示,例如「」,以避免與一般名詞混淆。
c.       若專有名詞音譯後難以使讀者從字面上理解,可考慮義譯,並陳中英文。若國內已有學者翻譯過,可直接引用,但若認為翻譯得不恰當,可再自行翻譯。
3.      介紹評估工具之使用情況或普遍性時,較少使用最高級。例如:"the most widely used"太過肯定,建議改為"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4.      不同分類層級之詞彙宜作區隔,例如:motor recovery涵蓋UELE motor,而motor又包含UELE。建議直接寫combined UE+LE
5.      不同概念宜將使用的詞彙與概念/定義區隔清楚,以避免混淆或使讀者誤認為相同的概念。
6.      量表縮寫盡量依據原作者之寫法,但若有特殊考量,且量表之知名度不高,可修改縮寫。
7.      issue為中性詞彙,若欲評論先前研究之不足,宜使用flawdrawbackshortcominglimitation
8.      盡量避免使用代名詞或較籠統的詞彙。
E.     參考文獻
1.       以句子為單位引用參考文獻。若連續幾句都源於同一篇參考文獻,則於第一句話引用即可。
2.      理論有多種版本時,宜引用最新版理論。但若認為新版理論不如舊版的好時,可說明原因後引用舊版理論。
3.      圖片具有版權,須註明引用或修改之出處。若欲引用宜先向作者取得授權。
II.    寫作細節
A.     標題
1.       研究之重點/賣點宜優先呈現。
2.      標題中,文章的賣點宜使用較精確,但較白話的詞彙說明。例如:驗證量表之單向度與轉換量尺為interval scale的研究,宜使用quantification取代validation。因validation為普通名詞,語意模糊,不易凸顯賣點;而若使用unidimensionality則又太過技術性,一般讀者不易理解。
3.      驗證評估工具,結果發現心理計量特性不佳而提供修改建議,若修改的幅度不大,即無法算是修改/發展新量表。此時標題仍著重於「驗證」。
4.      標題須與內文/研究目的的scope一致。
B.     前言
1.       段落鋪陳
a.      前言重點舖陳宜依據目標期刊而訂。例如:若是基礎醫學期刊,則前言關於基礎醫學的腦神經傳導機制可較精簡,因讀者對於相關知識已有一定的瞭解;反之,若欲投稿於臨床醫學期刊,則須清楚說明腦神經傳導機制。
b.      研究計畫之前言篇幅可達5~10頁(論文約1~2頁),且審查者多非領域完全相同的專家。故重要的概念、驗證方法、意義與價值完整宜於前言說明清楚、完整,以利審查者及早掌握研究主題之賣點。必要時可於研究計畫之前言附圖說明。
c.       初稿中,前言僅須將最重要的概念說明清楚,第二、三層的次要概念可先不說明,待審查者認為須補充時再做調整。
d.      可選擇以正面或反面闡述概念之重要性時,若正面敘述已清楚說明,則無需再以反面論述。
2.      段落結構
a.      評估工具介紹中,相似的特點應接續撰寫。若一評估具有太多優點,放在同一段落介紹雖可較連貫,但容易造成讀者的負擔,故建議仍須視篇幅長短強制分段。
b.      若在研究目的中提及統計分析方法,代表該分析方法為文章之重點,於前言中即需先介紹。
c.       前言對於過去研究之評論的鋪陳方式為:(1) 過去做過什麼研究;(2) 發現了什麼結果;(3) 但因某些缺陷使得結果仍不確定;(4)故我們需進一步驗證此結果是否成立。
i.        作者對於先前研究評論必須是本研究可解決/提升的問題,不提與本研究無關之評論。
ii.      評論現有工具或過去文獻時,宜留意使用之詞彙與語氣。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若過去證據僅包含概念上評論而未有實證數據,引用時使用的語氣則不宜太過強烈/絕對。
iii.    評論應附上明確的數據或reference
d.      研究核心議題之臨床意義可於前言或討論之段落論述,端看前言篇幅而定。
e.      當同一理論涵蓋多個概念/架構時,應使用相似的例子作說明,以利連貫,但例子要能夠圖顯不同概念/架構上之差異。
3.      字詞
a.      前言中是否描述專有名詞之定義,端看讀者之背景。若讀者對於該專有名詞應不陌生,且定義內容可能會影響文章鋪陳或連貫,則可先不寫,若審查者認為需補充時再補上即可。
4.      其它
a.      量表已驗證過同時效度,為何須再驗證單向度之理由:同時效度僅檢驗概念間之關係,而未能驗證量表內題目是否為單向度(分數可加總)與題目之難易階層性(古典測驗理論不支持項目具難易階層性,因項目間相關會降低,信度亦隨之降低)。
C.     方法
1.       樣本
a.      介紹工具時,須明確說明其使用時機、對象與評估之內容。
b.      資料分析中應介紹計算式而非概念,亦無需特別說明使用此分析方法的理由。
c.       符合Rasch model之量表,於分數解釋上具有sample free之優勢。而此優勢成立之前提為:研究者收集之樣本具代表性,包括樣本數大,且能力分佈廣。
d.      方法中收案的機構應匿名,例如:a local general hospital
2.      程序
a.      首重各步驟之目的與研究執行的流程是否完整說明。架構以top-down之寫作方式較易理解。若程序包含多個步驟,宜先清楚說明有那些步驟,以及各步驟之目的為何,其後再依序說明詳細的作法。
b.      評估工具之發展與驗證
i.        發展評估工具前,須有關於核心概念之明確定義或理論架構。並依此作為後續發展、修改與驗證量表之中心思想。
ii.      發展工具必須驗證其心理計量特性,然而發展與驗證為兩個不同的程序,不應混為一談。應先發展完成最終版本工具後,再進一步驗證。
iii.    驗證量表項目是否符合單向度之流程:分析檢驗各指標是否符合預設標準刪除misfit的題目再分析修改直至結果符合標準。
iv.    翻譯量表多有版權與文化調適的問題,自行發展量表則較少有上述問題。若是參考部份外文量表作為發展題目之基礎,文化調適應是在建構題目時即須完成的工作,而非發展完量表初稿後才進行的步驟。
c.       認知訪談為逐題詢問受試者對於施測目的、題目、選項、計分方式與工具使用所理解到的內容,而不僅是詢問受試者是否理解題目而已。認知訪談時,若受試者理解的內容與研究者之設計有出入,宜進一步詢問受試者修改建議並作修改。修改方式與部份(如:指導語、選項或計分方式)宜於方法中說明清楚,而修改前後之實際內容則於結果中呈現。
d.      施測者訓練之說明應包含:施測者、訓練者、訓練時間、訓練方式、認可的標準。
e.      若同一研究包括兩個以上的子研究,且各子研究之樣本不同。描述方式有二:(1) 明確區分為兩個以上studies分別撰寫;(2) 若欲合併在同一study,可在樣本或程序中說明如何分配樣本。
3.      資料分析
a.      研究假說不一定要呈現,若須呈現可考慮置於研究目的或資料分析。
b.      分析方法
i.        若使用一般讀者較不熟悉或較不直覺的資料分析方法,作者須提出強烈的證據與理由說明原分析方式的不足,並提出新的分析方式之優勢以說服讀者接受較不熟悉的分析方法。例如:研究目的中提及"relationship",但作者並未使用Pearson’s r而是使用cluster analysis,代表作者有很強的理由或研究假設認為線性相關不適用,則作者須於文中特別說明。
ii.      Rasch model有二:rating scale modelpartial credit model。前者適用於各題評分方式/量尺一致之量表,如:滿意度量表,各題評分量尺之級距相同,皆由很不滿意至很滿意。後者適用於各題評分方式/量尺不同之量表,如:PASS,雖各題量尺皆為0-3分,但各題評分依據不同,包括時間與依賴程度,故各題之分數級距並不同。
iii.    若量表包含多個向度,建議使用multidimensional Rasch分析。其考量各向度之間的相關,可提升能力估計的信度。臨床使用上可能遇到分數轉換不易的問題,可請專業人員寫程式並附上網址以供計分。(若向度間相關太高,無法提供夠多額外的參數估計資訊,故可題升的信度有限。向度間中度相關,以multidimensional Rasch分析可提升最多信度。)
iv.    IRT驗證結果發現量表中部份量尺使用率低而造成disordering現象時,合併量尺之依據有三:(1) 量表中每一題合併的量尺須一致;(2) disordering的量尺部只一個,則視概念相近的合併;(3) 合併量尺後須再以IRT驗證檢視結果,修改直至fit為止。
v.      MID原應包括進步與退步的最小可偵測變化值,且二者之分數不太可能一致,故須分別估計。然接受復健之中風個案退步機率低,可能造成計算平均數有困難,可選擇不估計退步的MID值。
vi.    反應性之分析標準:t-testANOVA是否顯著易受樣本數及樣本變異之影響。而effect size則排除樣本數的影響,數據較為客觀。故結果判斷應以effect size為主,p值為輔(仍須呈現以供讀者參考)。
vii.  施測者間信度之研究設計不宜用來分析練習效應,因無法區隔系統性誤差是來自施測者之評分差異抑或是練習效應。除非信度極高,而前後測分數仍有顯著差異,方能推論此差異可能源於練習效應。
c.       公式是否以文字或數學式呈現之考量依據有三:(1)是否為讀者常見之公式、(2)篇幅長短、(3)概念之複雜度。若已呈現公式,則不須在於內文中以文字描述公式(數學式較文字容易閱讀),內文中可呈現公式之概念。
d.      數據判斷標準
i.        宜使用過去式陳述,代表在本篇研究中作者使用的判斷標準,而非眾所承認的事實。
ii.      臨床與研究對於評估工具心理計量特性之要求不盡相同,故使用之數據判斷標準亦不同,二者宜作區隔不應一併論述。
iii.    數值判斷標準應以欲分析的主角為主詞,例如:r > 0.6代表收斂效度良好(而非代表相關高)。
iv.    效度之r係數判斷標準:同時效度 > 收斂效度 > 預測效度。
e.      Delphi method之資料分析主要為彙整專家意見,然而語句應寫為主動句,例如:We compiled…,而非…were compiled。被動句較容易誤解為程序應出現的內容。
D.     結果
1.       主要研究結果
a.      發展量表過程中所作的修改,宜於結果中彙整各階段之增刪內容。若能以圖或表呈現修改過程更可利於讀者瞭解。
b.      建構效度之分析結果須說明量表中有多少題目符合建構,例如:EFA發現OTES 16題之因素結構為單一因素。
c.       “Trend”即代表不顯著,故不需特別畫蛇添足地強調not significant trend
d.      補充性質的研究結果,可在結果與討論中陳述即可,不一定要在方法中說明。例如:資料偏態時,轉換資料型態再重新分析,以佐證原分析方法之結果的可信度。此部份結果僅為補充性質,不需在方法中詳述,但要在結果與討論中說明。
e.      差異大小可分兩層面:數值上的差異,以及是否超過判斷標準之差異。例如:effect size=0.18 vs. 0.21,二者數值差異不大,但前者為trivial effect,而後者為small effect
2.      圖表
a.      圖、表應能獨立表述概念,即讀者只要看圖或表格,不必搭配內文也能夠理解題或表欲傳達的概念。
b.      圖片中不同的組別,盡量以符號而非顏色作區隔,以利讀者無論使用黑白或彩印皆能一目瞭然兩組之差異。
c.       ANCOVA之表格中,宜同時附上控制confounding variables前後之p值,以凸顯控制之意義與價值。二者各有其意義:未控制confounding variables之結果為臨床上可看到的raw data。但理論上不同特質的個案,復健成效應不同,故研究上需控制confounding variables
d.      表格中欲比較的變項/內容應置於「欄」。
e.      表格中顯著性之標示:以*註解顯著或寫出p值二擇一呈現即可。
f.        圖僅呈現趨勢,而表則須呈現明確的數值。
g.      表格註解符號呈現順序:*, †, ‡, §, , ¶
h.      若研究過程有樣本流失,應於基本資料表格中呈現完成研究樣本與流失樣本的人口學資料,並比較二組特質是否有差異。
3.      數據
a.      不同組別或變項,相似的分析結果,數據呈現方式盡量一致。例如:以百分比或樣本數呈現。
b.      結果數據呈現至小數點後一位即可,否則意義有限且妨礙閱讀。考量呈現小數位數之依據有二:(1) 測量之精準度:若工具僅能測得分數至整數位之精確值,則保留一位小數估計值即可。(2) 實質意義:若小數點後多位具實質意義則保留(例如p < 0.001),但若無實質意義則保留至小數點後一位即可。
c.       若參數為估計值,則須同時呈現95%信賴區間。
d.      p值須附上精確的數值:p<0.05時,數值呈現至小數點後3位,例如p=0.023,除非數值太小(宜寫成p<0.001而非 p=0.000)。p>0.05時,數值呈現至小數點後2位,例如p=0.56。不寫p<0.05 p>0.05
e.      百分比寫至小數點後1位,例如:50.5%
f.        組間差異之結果僅呈現p值即可,不須呈現t值或F值,以避免妨礙閱讀。
E.     討論
1.       段落鋪陳
a.      討論第一段之架構:(1)簡述研究目的、(2)主要發現與 (3)本研究之獨特性或貢獻。此處研究目的可換句話說,但所使用之詞彙須與前言中一致。主要研究發現部分,僅呈現結果不作解釋,後面段落再依序說明。研究之獨特性係指研究設計、研究目的或研究結果之獨特性,並非指欲驗證的工具有多特別。若討論篇幅已夠多,則此段可省略。
b.      發展工具所依據的理論,可在方法中說明,若討論之篇幅太少,可考慮於討論中進一步探討。例如:發展C-DVT之方法中可補充過去研究對於sustained attention定義之時間範圍。
c.       可討論的議題包括:主要結果(結果解釋與臨床/研究價值)、方法學、研究程序。
d.      學位論文無篇幅限制,宜盡量完整且清楚地討論相關的研究結果與議題。
2.      結果解釋
a.      解釋結果前,要先能掌握概念,包括學理上的定義、臨床與學術上之意義等。
b.      作者對於結果之解釋皆僅為可能的原因,須先完整且明確地說明理由,再考慮其合理性或可被接受性。至於讀者能否接受則見仁見智。
c.       無論研究結果好 (positive)或壞 (negative),研究者只要能把理由與價值說明清楚,文章仍有機會發表。
d.      若同一研究目的之部份結果好,但部份結果未如預期。作者仍須作出最終的好壞判斷,不可寫成結果不確定,否則將失去閱讀此篇研究的價值。
e.      若研究結果不如預期,解釋方法可分為兩種:(1) 直接承認不足,並提供後續研究之修改建議;(2) 找文獻支持可能低估/高估結果之原因。
f.        驗證心理計量特性之討論重點為心理計量特性之概念,而非工具所評估的概念。
F.      審查意見回覆
1.       Reviewer的意見不清楚時之辦法:(1) 自行猜測其意見,盡量完整地回覆所有可能的意見;(2) 若為critical意見,可能影響整篇文章是否改寫或接受與否時,可在收到response letter時,盡快寄信請editor要求reviewer釐清意見。
2.      回覆架構:(1)主題句須清楚告知要回覆哪個問題、(2)明確地回覆是否接受審稿者意見、(3)若接受審稿者之建議,明確地說明接受審查者之意見,作者如何修改內容,並附上所修改之稿件內容;若不接受審查者之建議,應具體提出不接受之理由,並附上多個參考文獻以加強說服力。
3.      一段落僅回答一問題或重點,以利審查者掌握重點。
4.      回覆無篇幅限制,首重結構清楚。必要時可加上次標題,以凸顯要回覆之主題。
5.      向審查者說明新修改於內文,動詞應使用過去式或現在完成式,例如:have added/revised;重述已於原始搞件中撰寫的內文,動詞應使用過去完成式,例如:had stated/clarified/elaborated
III. 其它
A.     報告者
1.       演講時若投影片或儀器設備出現非預期之狀況時,講者仍須保持鎮定。
2.      資料分析中較複雜的算式,可先列出較白話的詞彙練習解釋概念,或可在投影片中附上圖片輔助說明。
3.      欲與同學討論不同概念/方法之比較/選擇時,報告者宜先行製表列出各概念/方法之優缺點,以利聽眾瞭解與討論。
4.      報告內容應與欲討論的文章內容一致,以利同學瞭解背景資訊。
B.     投影片
1.       投影片內容盡量精簡,以phrase呈現。若太多文字將使得聽眾須花許多心力在閱讀而減少與講者互動的機會。
2.      較複雜或動態的概念,投影片宜加上動畫以利聽眾瞭解。較複雜的圖,亦須於投影片加註簡短的文字或呈線輔助線輔助說明。
3.      統計結果近可能以圖表呈現,例如:相關可呈現散佈圖 (scatter plot)、差異可呈現兩組(以上)的直方圖與95%信賴區間。
4.      結論宜明確體歸納研究方法所作的步驟或所得的結果與臨床應用。
C.     聽眾

1.       不要害怕提問,提問是種訓練。提問越明確,講者才能針對問題作明確的回答,提問者也才更能掌握自己不懂的部分。